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4的博文

《笔记的方法》简单总结

应用篇: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1、处理问题时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在于精心预处理过的笔记,这类笔记“增援”我们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想法 :想法就像洗净切好的食材,而写文章则像烹饪菜肴。食材准备好了,我做菜就能轻松很多,而不是等油热了才发现菜还没洗 线索 :面对问题时笔记提示的不同的解决思路提来供探索的途径 依据 :笔记提供有关事实层面的信息来为决策或行动提供支撑 记录篇:如何记笔记,做好知识预处理 1、信息预处理的方法之: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增加笔记的存储难度) 记笔记不要照搬,而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这么做就好像“ 让信息在你的大脑里刮一道 ”。如果用费曼学习法来做比方,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就好像是把知识讲给未来的自己听(参考必要难度内化知识] 必要难度内化知识 ) 通过写作(自己的话)来倒逼自己思考。 先思考,再记忆,而不是先记忆,有时间再思考 。有时间再思考往往约等于不思考 能想到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完美主义 2、三种“触动时刻”:灵感,有用信息(很具体,又能马上拿来用),美好的时刻 3、有启发的内容:某个精彩观点、作者的某段绝妙论述、朋友的某个独特见闻,等等 4、进行自我提问:目的是为了把有价值的信息辨识出来、逼问出来、萃取出来 现在记得笔记将来能用在哪? 自己是否见过或写过和当前笔记类似的笔记? 这个观点和传统的有什么不同? 我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疑问? 这个方法适用什么场景?又不适用于什么场景? 5、通过逆向思考和好奇心来记录 反直觉信息 逆向思考:视角转换,等价于增加 80 点智(图灵奖得主艾伦·凯); 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好奇心:面对一些问题和观点需要抛开已有观念,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挖掘 6、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略) 7、记录实战经验:让看不见的成长变得可视化 《徒手攀岩》的主人公亚历克斯·霍诺尔德(Alex Honnold):大多数人不知道 Alex 之所以能够在没有任何工具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上酋长岩,是因为攀岩笔记。每次练习攀岩回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记攀岩笔记 如实记录,特别是错误决策。不要只是选择性记录与原有认知一致或正面/成功的事实 尽量详尽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8、精炼核心内容 了解知识的组织结构:树状;因果解释;描述;时间线;论点/案例;内容结构;故事;流程与顺序;关系 反复删减,减少冗...

Reasonable Faith:Chap3 The Existence of God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tological Argument 1、安瑟伦提出的本体论:不借助其他条件,直接从上帝本身这一概念入手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最初由安瑟伦提出。安瑟伦的论据有两个,一是认为“ 存在于现实中的(exist in reality)比仅仅存在于理智中的(exist in the understanding)更伟大 ”;二是认为“ 一样事物如果其不存在性(non-existence)无法被感知,那么它就比不存在性可以被感知的事物更伟大 ”。对于第一点,如果上帝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那么就存在有比上帝更伟大的事物(其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同时还存在于现实中);对于第二点,因为上帝是最伟大的并可被感知的存在(the greatest conceivable being),所以上帝的不存在肯定是无法被感知的。 Cosmological Argument 1、该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某种预先存在的事物产生的,而这样的事物被称为“ 宇宙第一因 ”(First Cause)或“ 充分理由 ”(Sufficient Reason)。cosmological argument 中又包含了三类观点 a)卡拉姆宇宙论(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以盖扎勒(Al-Ghazal)的观点为例,他认为 凡事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原因,而宇宙存在起始时间,所以宇宙有其存在的原因 。对于“凡事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原因”,他认为每样事物开始出现并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必须有一个因素决定事物在某个时间点出现而不是在另一个时间出现;对于“宇宙存在起始时间”,他认为如果宇宙是永恒的,那么“the series of past events comes to an end in the present”这几句话就没意义,因为“infinite cannot come to an end”,另外行星绕轨道运行的次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也没有了意义,因为“it is absurd to say the infinite is odd or even” b)Thomas Aquinas:借鉴了宇宙第一因的观点,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路论证法(Five Ways of proving that God exists) 第一推动力(Unmoved Mover...

Reasonable Faith:Chap2 The Absurdity of Life without God

The human predicament Blaise Pascal 1、帕斯卡在《沉思录》中对比了两种情形:没有上帝的情况下人的可怜(the misery of man / man’s wretchedness)以及有上帝同在时人的幸福(the misery of man without God an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happiness of man with God)。对于帕斯卡来说人类的困境就是个谜(enigma),因为人又可怜又伟大: 可怜是因为人的渺小,以及人无法透过理性和感觉得出确切的答案,并且处于一种不一致、无聊、焦虑的环境中(inconstancy, boredom, and anxiety),但对于这样的境况人们却往往选择 一头扎进用琐碎的事物中,逃避面对这永恒的困境 伟大是因为尽管人很可怜,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可怜的。人的伟大在于思想——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By space the universe encompasses and swallows me up like a mere speck; by thought I comprehend the universe) 2、帕斯卡对人类困境的思考产生了著名的“ 帕斯卡的赌注 ”—— 理性的个人应该相信上帝存在,并依此生活 。在帕斯卡的赌注中认为,不管选择哪一边都符合理性(因为上帝是否存在的概率对半开),此时应该选择“the choice should be made pragmatically in terms of maximizing one’s happiness”,因为若相信上帝,而上帝事实上不存在,人蒙受的损失不大;而若不相信上帝,但上帝存在,人就要遭受无限大的痛苦(for if you win, you win all; if you lose, you lose nothing) Fyodor Dostoyevsky 1、困扰陀氏的一个问题是:how can a good and loving God exist when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so much suffering and evil? 这个问题在陀氏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陀氏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正面来看:innocent suffering may ...

Reasonable Faith:Introduction

图片
William Lane Craig,  Reasonable Faith: Christian Truth and Apologetics 1、护教学的三个主要目的: To unbelievers the truth of Christian To confirm the faith to believers To reveal and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ristian doctrine and other truths 2、护教学的目的不在于: Training in the art of answering questions, or debating, or evangelism, though all of these draw upon the science of apologetics and apply it practically Teaching you “If he says so-and-so, then you say such-and-such back.”  总结:Apologetics to repeat, is a theoretical discipline that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rational warrant can be given for the Christian faith? 2、Three vital roles which the discipline of apologetics plays today: a)Shaping culture(社会、集体层面) 启蒙运动 对西方社会与无神论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许多人认为神学并非 source of genuine knowledge 福音并非孤立地被听见,而往往是在一个人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为背景下(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milieu in which one lives)被听见。一个人的观点会被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所影响,所以护教学 有助于塑造并维持一种文化氛围 ,让福音能够被人们以一种 intellectually viable option 的方式所听见 b)Strengthening ...

Reasonable Faith:Chap1 How Do I Know Christianity Is Tru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edieval Augustine 1、奥古斯丁对理性和信仰之间关系的理解比较难总结。他坚持圣经的权威,认为 相信先于理解 (one must first believe before he can know);但同时他又认为理性和权威彼此协作把一个人带向信仰,理性也不完全脱离权威,因为一个人需要 用理性来思考该相信谁 。 2、中世纪对权威的看法:权威(auctoritas)不仅包括神学上的真理,也包括过去知识的整个传统(the whole tradition of past knowledge),过去的知识被认为就是权威(Knowledge of the past was simply accepted on the basis of authority)。因此奥古斯丁会认为奇迹、预言等发生于过去的事就属于权威。此外,奥古斯丁更多诉诸于教会中的 sign of present miracles 而非福音书中的神迹来证明圣经的权威。 Thomas Aquinas 1、在《哲学大全》( Summa contra gentiles )中,阿奎那对“关于上帝的真理”做了区分 完全超越人理性的真理 (truths of faith):比如三位一体教义。这一点类似于奥古斯丁所说的“believing”,即它们属于“neither empirically evident nor rationally provable” 理性能够理解的真理 (truths of reason):在《哲学大全》前三卷中阿奎那试图证明这些能够被理性理解的真理,如上帝的存在和属性,创造的秩序,人类的本质和结局。这一点类似于奥古斯丁所说的“seeing”,即他们属于可以“either proved with rational certainty or accepted as empirically evident”, 2、阿奎那对信仰传统带来的影响: 在阿奎那看来,我们看到信仰被简化到一种 认识论范畴 (epistemological category)之中;也就是说信仰不再是内心的信任或承诺,而是一种认识方式,与理性相辅相成。信仰本质上是对理性无法证明的教义的理智认同——因此,阿奎那认为 教义不可能既是已知的又是相信的:如果你(通过理性)知道它,那么你就不...